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666xiaoshuo.com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第4节(2 / 3)

基地也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城里人多地少空间紧张,住宅肯定没有农村那么大。

那城里人的住宅有多大呢?根据敦煌文书(敦煌出土的唐朝法律文书及判案集)的记载,当时二线城市敦煌有个叫马法律的平民,他家住宅有5间房,分别是中堂(也就是客厅)、东间房、小东房、西间房和厨房,建筑物的套内面积在82平方米左右。如果加上院子,总共在171平方米左右。

通过对马法律家的住宅和其他一些唐朝住宅面积的研究,我们基本可以知道唐朝人住宅结构的特点。首先,客厅一定要大,大部分在20平方米以上,这与文献记载中“唐朝人重视中堂”的观点也一致。其次,厨房也较大,大部分在15平方米到23平方米之间,毕竟那时候要生火做饭,灶台之类的占地面积都很大。再次,唐朝的住宅都不见对厕所的记载,也许他们上厕所都在外面,或者用马桶。最后,普通城市居民的住宅总面积应该在200平方米左右。

△唐代房屋三彩建筑模型(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达官贵人的房子就要大得多了。比如白居易住在东都洛阳时是太子宾客,其住宅有房屋,有水池,还有一片竹林,水上还建有小桥,占地面积17亩,约合今天8800平方米,类似一个小公园了。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后来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副国级干部。史书记载他在长安的住宅占地四分之一个亲仁坊。坊是唐朝时的居民区,其规模类似于今天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下辖范围。亲仁坊算是唐朝长安中等规模的一个坊,长度在1公里多一点,宽度500多米。四分之一亲仁坊的面积约合今天15万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清华园的面积。有的朋友可能会震惊,这么大的宅院,可怎么住啊?不必担心,郭子仪全家上下有3000多口人呢!郭家人见面时,如果互相不熟,可能都不知道对方住在哪儿。脑补一下郭家人平时交往的场景:家人之间都是通过微信摇一摇认识的,见了面一聊天才发现,都是一个太爷爷生的。“原来你是东院的啊?早点回你的院子,天就要黑了,路上小心!”这就是有钱人的世界,普通人永远都不会懂!

07 古人见面为什么要跪拜

在历史剧里,大臣见到皇帝都要下跪,百姓见到官员也要下跪。古人是自古以来就有下跪的传统吗?

跪拜最初并非一种礼节,也没有明显的等级区别或人格卑微色彩,而只是一种普通的“坐姿”。先秦时,无论宫殿庭堂,还是官府民宅,都没有桌椅板凳,大家都是不分贫富贵贱地在地面铺设的席子上席地而坐,贵族顶多在下面加个榻。那时的坐姿是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跟而坐。这种坐姿跟跪着很像,今天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依然保持这种跪坐姿势,并没有卑微色彩。

跪坐时代,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身体前倾并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跟,即变为跪姿。如果双手触地,则转化为拜姿。先秦时君主与臣下面谈时,双方都是这种跪坐,而且表示敬意时彼此都互拜。《战国策·秦策三》中记载:“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跪拜是双方互相表达礼敬与尊重的一种礼仪,没有尊卑之分。这种坐姿汉朝依然保持,例如汉朝皇帝和大臣在朝堂议事的时候,皇帝和大臣都是跪坐。

五代到宋朝,高型坐具椅子空前普及,中国人不再席地而坐。既然平时不跪坐了,跪拜便成为刻意而行的动作,带上了比较明显的尊卑色彩。然而,宋代的大臣对君主的跪拜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仪式典礼上。平时大臣见皇帝也不跪拜,只是站立表示尊重,如果需要表示敬意一般则行双手交叉的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有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推行开来。元代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奏闻,极具卑微与谄媚色彩,这与元朝将君臣关系视为主仆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明朝取代元朝,跪拜的礼节没有改变,因为臣民只是换了个主子,主子骨子里的主奴思维丝毫没有变化。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不光规定臣下见皇帝要下跪,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大明会典》记载:“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到了清朝,不光要跪拜,还要磕头,并且要磕响。以至于有的大臣面见皇帝前要贿赂宫中太监,好让太监将其领到朝堂内的空心地砖处,这样磕头才磕得响。

清朝时,皇帝不光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甚至还要求外国的使者下跪。乾隆晚年时,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就因为跪拜礼而发生了激烈争论。甚至有学者认为,马戛尔尼的跪拜礼问题背后,是几十年后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体现了天朝秩序与平等外交的冲突。

△跪拜礼(出自《康熙帝出巡图》)

跪拜礼的变迁,不仅仅是礼仪的流变,其背后的实质是时代精神的蜕变,是君主权力空前加强的外在表现。宋朝士大夫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元朝之后,大臣的地位卑微到只是皇帝的奴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