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大的声势,让他能够恃之与南面的地方豪强进行交涉合作,这些人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闽中晋安郡同样也是三吴之外江东一个割据势力盘踞所在,晋安太守陈宝应出身闽中大族,早在侯景之乱爆发之前,其家便掌控了闽中许多乡土势力,在侯景之乱中势力又有所发展,割据之势更加顽固。
同时陈宝应还是留异的女婿,而陈蒨在吴中时为了拉拢其人,直接结为同宗、呼以为弟。此番会稽失守,陈蒨率部南逃,也是希望能够凭着闽中山水和当地这些豪强势力拦截住南下的唐军师旅,从而获得些许喘息之机。
然而陈蒨这么想,陈宝应却并不觉得有接纳这个好哥哥的必要,当陈蒨的使者前往闽中晋安郡通知其部即将到达的时候,陈宝应甚至气得破口大骂道:“侯安都贼性凶顽骄狂,触惹强敌来攻,临川王自命不凡、贸然干涉惹祸于身,此二者自寻死路。我自处闽中,一直置身事外,今竟遭祸水引入,实在可恨!”
口中虽然作此抱怨,但他也不敢真的将陈蒨一行拒之门外,毕竟陈蒨一行人势不弱,若加抗拒难免就会自相残杀起来,不待唐军杀至便会乱作一团。
故而他又着员将那些会稽人众安顿在郡境附近的水栅山寨之间,给他们一个栖身之地并提供些许给养,一旦唐军寇至,这些人自然就是现成的人肉栅栏。至于临川王陈蒨,也只准其人带领少量部曲到晋安来见,大队人马则不许进入。
第1359章 临川授首
“大王万万不可亲赴晋安啊!陈宝应此徒久据其乡、夜郎自大,心怀如何诚是难测,贸然前往恐为所执!”
当听到陈蒨说要亲自前往晋安去面见陈宝应,其麾下诸将全都发声力劝起来。
然而陈蒨却摆手说道:“此徒心机无论再如何诡谲莫测,所计无非利害二字而已。如今唐军师旅已经进据建安,且对晋安屡有进图试探,多得我部与会稽师旅结寨树栅以拒唐军,才使晋安暂未曝于敌之刀兵之下。
日前朝廷为唐军掳出北去,可知唐军侵吞江东之志甚坚,绝不会止步此境之外,唯有联结强援,其境遂可得安。我今往见之,更说以利害,其亦绝对不敢害我。况今势至穷途,哪里还有什么万全无危的处境可以寻觅?”
他们一行已经向南撤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局势也在持续的恶化。唐军在将会稽全境平定之后,大军又继续向南推进,北面的建安等郡县也是次第陷落,没能阻拦住唐军南来的步伐。
跟随陈蒨一起向南而来的会稽士众们也逃散了一部分,但还有许多留了下来,他们没能进入闽中核心区域,只能在山野间结寨暂居,倒是打退了几次唐军斥候的试探进攻,但各种生活物资也在快速的消耗着,如若再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怕是就要断粮继而崩溃了。
陈宝应戒备心重,不允许陈蒨率领大部军众进入晋安,陈蒨索性便也不往相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处境的恶劣,他也不得不动念前往晋安与陈宝应深谈一番,让其提供必要的给养来维持此间士众消耗。毕竟此间群众一旦溃散开来,晋安也必将直接暴露在唐军的铁蹄之下。
好在陈宝应也不是一般的短视之人,尽管有些厌恶陈蒨将唐军招引南来,又担心其人入境后再跟自己玩对付侯安都的那一手故而戒备心重,但也不失对于利害大势的判断,所以当陈蒨提出入城相见时,他也痛快的答应下来,并且在城外准备了比较隆重的迎接仪式。
“阿兄入境本当亲迎,无奈郡事繁忙无暇往见。今兄亲至家门,无论作何训责,弟皆拜受,不敢反驳!”
陈宝应身材矮壮敦实,两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见到陈蒨后便一脸热情的迎上前去垂首作揖,摆出一副认打认罚的恭敬姿态。
陈蒨见到其人如此模样,心中对其纵然还有些许怨气,这会儿也不便发作,只是叹息道:“我今不请而至,算是登门叨扰的恶客。唯受强大敌势所逼,身不由己,退避至此,盼望能够联结江东豪义抗拒强敌、存续家国。”
“弟不过方隅乡士,所计也不过乡事的得失,并无兄如此雄壮大志,但心中也明白覆巢之下无有完卵,国之将覆、家又何存?为了守卫乡土安全,亦必与兄竭诚联合、共抗强敌。兄有何计但言无妨,只要在我能力之内,我必义不容辞!”
陈宝应闻言后便也正色说道,他固然不像陈蒨一样心怀整个江东,但是讲到对家族累世所盘踞的晋安郡,同样也是割舍不下,希望能够传为永世基业,不希望被唐军的到来打断传承。
陈宝应这一番表态也让陈蒨略感欣慰,旋即便提出希望陈宝应能够增加对其部的补给供应,让他们能够继续抗击唐军。
这段时间以来,陈蒨所带来的这些士众们在抗拒唐军的过程中倒也体现出了自身一定的价值,故而陈宝应在略作沉吟后,当即便爽快表示可以拨付给其两万石粮草,后续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拨给。
双方各取所需,这一番交流也是相谈甚欢,陈宝应不只提供给陈蒨足够的给养,并且还派遣自己的儿子陈扞秦率领一部晋安精兵听